位於格林威治的國家海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簡稱為NMM)是英國首屈一指的海事博物館、格林威治必去景點。
我原本只是想個地方在格林威治天文臺的行程前可以逛逛,展覽內容超乎預期,具體而微的說明英國的貿易史、海軍發展,當然也不會少了英國英雄:納爾遜。
國家海事博物館是於1930年代創立、早期的展品大多來自Sir James Caird的捐贈,現在的館藏很豐富,建議至少花1小時,它跟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一樣都可以免費參觀,我也沒預約。
博物館的參觀動線還算簡單,第一個重點是皇家駁船,上到二樓後會開始介紹地理大發現、英國貿易史、英國海軍發展等等,也是這篇遊記介紹的順序。
這篇的重點是介紹博物館的展覽內容。
文章目錄
▪︎ 皇家駁船
▪︎ 地理大發現與英國貿易史
▪︎ 英國海軍
▪︎ 納爾遜
▪︎ 參觀資訊

皇家駁船
國家海事博物館的重點展區在二樓,上去那邊前一定要先看看一樓(地面層)的皇家駁船。泰晤士河在以前是倫敦的中樞交通幹道、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道路,對王室來說也是如此,東起格林威治、西到漢普頓宮,沿途坐落了不少重要宮殿,例如:格林威治宮、無雙宮(已毀壞)、西敏宮(跟附近的白廳)、漢普頓宮等等。
除了作為運輸要道,河上也三不五時會舉行慶典或遊行,而王室的船當然就要招搖了,所以就有了這一艘金光閃閃的皇家駁船,大半船身都有鍍上金箔,也有一些大海相關的裝飾,例如波浪、海豚、海獅、美人魚等等。
它是某位18世紀的威爾斯親王(排序最高的男性繼承人)請威廉.肯特(當時知名的建築師,改造漢普頓宮與肯辛頓宮的推手)設計的,也曾被維多利亞女王使用過。
我覺得這個展品蠻有趣的,除了可以根據告示牌的說明欣賞各個圖騰的象徵,也大概可以理解到泰晤士河對於倫敦人生活的重要性,在其中某個說明還可以看到倫敦橋以前的樣子,遠非現在無趣的水泥橋樑可以比擬。






地理大發現與英國貿易史
國家海事博物館的重點內容之一是貿易史,不僅僅是英國,還會介紹地理大發現的要角
例如:葡萄牙的達伽馬,他是第一位由歐洲航行到印度的人(經由好望角)
既然是貿易,就會展示不少當時的貨物,最多的當然就是瓷器了,那時候的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為之瘋狂,根本不管品質、只要是中國瓷器都收,可以賣到大把金錢。
後來中國戰亂頻仍、限制貿易,再加上各國開始自製瓷器(開先河的是奧古斯特強王引以為傲的麥森瓷器),讓中國瓷器的風潮慢慢退燒。
主導英國對亞洲貿易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最後成為實際主導印度發展的機構(雖說有人認為這不是他們的初始意圖,只是情勢發展使然),當然也衍生的不少與當地諸國的鬥爭,這邊就會介紹一位當時有名的蘇丹:Tipu,他是印度南部的統治者,曾讓英軍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吃盡苦頭。
還有一個有趣的展品是醫藥箱,過去醫學不如現在發達,在船上生病非常麻煩,而且有些症狀還不知道原因,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壞血病(缺乏維他命C造成的)。
啤酒類型–IPA(India Pale Ale)的起源也跟貿易有關,長途航行的一大問題是取得充足的飲水,所以啤酒是一個很重要的飲料,IPA中的「I」指的是印度。
以前歐洲到印度需取道好望角、航程比到美洲或西非遠多了,船上的啤酒會使用更多的啤酒花(Hops,就是蛇麻)以延長保存時間,所以它相較於一般的淡艾爾有更強烈的酒花口感。










英國海軍
英國17世紀的死敵之一就是:荷蘭,當時兩國為了爭奪貿易路線的主導權以及殖民地而戰的不可開交,最後由英國取得優勢,這段漫長的鬥爭也是導致荷蘭自17世紀中葉起開始沒落的原因之一,他們便是於這個時期拱手讓出「New Amsterdam」(現在的美國紐約),某種程度來說也算是終結了阿姆斯特丹的黃金時代。
但話說回來,其實荷蘭的重點向來都不是殖民而不是貿易,不然首先登陸澳洲東岸的就會是荷蘭人而不是庫克船長了。
而且…17世紀晚期鬥爭的重心移轉到歐洲諸國聯合對抗路易十四,然後奧蘭治家族的威廉三世在光榮革命後成為英王–威廉三世。





國家海事博物館也介紹當時英國海軍的生活環境,除了分享軍官與一般士兵的起居空間、裝備、服飾等等,也有陳列船隻上的大砲、砲彈,不過這算是比較次要的內容,我沒花太多時間看,最後一站就是:納爾遜。



納爾遜
要介紹英國海事怎能漏掉納爾遜中將呢(Horatio Nelson),他最知名的戰役是於特拉法加海戰,於此役大敗拿破崙、讓他死了入侵英國的意圖,改以圍堵戰術封鎖英國貿易(結果反而是法國賴以為生的歐陸貿易被英國封鎖)。
國家海事博物館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展區就是紀念納爾遜中將的展間,有一幅他陣亡時核心幹部隨侍在側的油畫,要嘛深思要嘛哀戚,搭配畫中顯得蒼白而奄奄一息的納爾遜,是非常傳神的作品,展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彷彿在對下屬說著:交給你們了!
另一幅繪畫則是從神話的角度訴說納爾遜死後由天使與眾神引領他離世,加上周遭哀傷的眾人、驚恐的戰馬等等,也是不錯的作品。
另一個很有趣的點就是…這邊還陳列了不少當時以納爾遜為主角的馬克杯,先不管他的爭議、賣一波再說。
納爾遜於特拉法加海戰殉職後,遺體被存放在酒桶中,先是運到格林威治的格林威治醫院入棺,過了一段時間才於聖保羅大教堂舉辦喪禮,他的陵寢就位於大教堂的地下室。
對他生活有興趣的話,安排格林威治行程時可以參考的舊皇家海軍學院(現在的格林威治大學)的Nelson Room,那是以他為主角的展館。





參觀資訊
- 地址:Romney Rd, London SE10 9NF英國(Google Maps位置圖),步行到格林威治大學或者DLR格林威治站都約8–10分鐘
- 開放時間:10:00–17:00,每天開放
- 票價:免費參觀
- 官網
心得
國家海事博物館是個遠超乎我預期的景點,原本只把它當成串串場的免費景點,展出的內容超級生動易懂,花個1–1.5小時就能對地理大發現、英國的貿易與殖民、英軍的發展與重要戰役有基本的理解,算是用另一個面向探索英國歷史。跟荷蘭一樣,英國也是面向海洋的國家,往日的「日不落帝國」背後的推手就是雄霸一方的海上勢力,國家海事博物館是探索這段歷史的好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