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亞伯達省,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印象,無非是雄偉壯麗的落磯山國家公園、充滿魅力的牛仔文化,以及聞名世界的石油重鎮……
但你知道嗎?在遠離城市喧囂的東部草原地區,有一個人口僅約8,000人的小鎮,卻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慕名前往。
這個地方,就是因豐富化石聞名遐邇的 Drumheller。
北美的化石採集活動,早可追溯至19世紀末。
隨著各大博物館和收藏家的需求增加,許多化石獵人遍訪各地,尋找珍貴的化石標本,並以高價出售。位於亞伯達的紅鹿(Red Deer)河谷,因化石蘊藏極為豐富,當時成了熱門的採集區域。
除了想藉此留名青史、一夜致富的獵人,當地獨特的地質結構也吸引了不少地質學家的目光。
1884年,加拿大地質學家 Joseph Burr Tyrrell 領隊研究該地煤礦層時,意外發現一塊不同尋常的恐龍頭骨化石。
經過鑑定,這竟是當地特有的暴龍亞種,遂以亞伯達省命名為「亞伯達龍(Albertosaurus)」。
為了紀念他的發現,百年後建立的古生物博物館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但為什麼這裡會有如此豐富的化石?甚至至今仍不斷有新物種被發掘?
如果我們把時間倒回約一億年前的白堊紀,那時的北美大陸與現在大不相同。
當時高溫融化冰層,導致海平面上升,北極海與墨西哥灣相通,將北美大陸一分為二。
今日的亞伯達省正位於西部陸塊上海岸到落磯山腳下之間,那裡是動植物豐富繁盛的棲息地。
當這些生物死去後,由於保存環境的不同,逐漸形成了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珍貴的化石。
從某種意義來說,亞伯達省就像是遍地的「黃金寶庫」。
但如何把這些寶藏挖掘出來,則又是另一個精彩的故事了……
以下是從卡加利市出發的路線圖,帶你一起探訪這個神奇的小鎮。

為了表彰這座博物館在學術研究與教育推廣上的卓越貢獻,1991年,它獲得了象徵無上榮耀的「皇家」頭銜。
在大英國協的成員國中,能夠冠上「皇家」(Royal)之名,意味著受到國家層級的高度肯定與尊敬。
對一座科學機構而言,這無疑是極為崇高的榮譽。

回到約6900萬年前的亞伯達省,那時的氣候溫暖潮濕,白堊紀時期的這片土地並不是現在一望無際的乾燥草原,而是一片茂密繁盛的熱帶雨林。
濕潤的空氣、茂密的植被,以及充滿生命的沼澤濕地,構成了與今日截然不同的風貌。

白堊紀時期的霸主,亞伯達龍,全長可達9公尺,是當時無可挑戰的食物鏈頂端掠食者。牠那鋒利的牙齒與強壯的後肢,讓任何獵物都難以逃脫。
如果不幸與牠正面遭遇,大概就只能像圖中那隻似鳥龍一樣,發出尖叫、拔腿狂奔,祈求命運之神開恩。

暴龍屬的頭骨
請特別留意下顎後方的裂縫構造,這並非損傷,而是一種進化的利器。
這個種屬的恐龍能夠透過撐開這個下巴接縫,大幅擴張咬合面積,從而造成更大的撕裂傷害。
許多古生物學家推測,暴龍的狩獵策略極為殘酷有效:牠們會快速接近獵物,猛然張開血盆大口撕下一塊血肉,隨即退後靜待獵物因失血而倒下,如此一來,就能減少正面纏鬥時自身受傷的風險。
這樣的獵食方式,既冷靜又致命,是牠穩居頂級掠食者地位的關鍵之一。

【展示區】
一踏入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整區以實物方式呈現的展示,帶領參觀者了解化石從最初的發掘、經過小心翼翼的運送與保存處理,直到最後登上展台與大眾見面的完整過程。
這是一段科學與技術並重的旅程,也讓人一窺古生物學家的日常任務與辛勞。

化石出土後用石膏包裹以避免運送過程受損。

【化石整理區】
化石運抵博物館後,會進入這裡,化石整理區。
工作人員需使用像牙醫使用的精細工具,一點一滴、極為耐心地將化石從堅硬的岩床中剝離出來。
這是一項非常耗時的工作,根據化石的大小與脆弱程度,清理過程可能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展示區】
在這裡可以看到整理完成後的化石,以及牠們一些特化的身體結構。
像最上方展示的,是獸腳類恐龍(大多為肉食性)的腳掌骨骼,骨節分明、利爪森然,看著看著……你會不會覺得有點不寒而慄?
晚上做夢會不會夢到它追著你跑?

幾乎完整的亞伯達龍化石, 要知道,一般來說,化石很少能夠保留下這麼完整的狀態。
能看到一根骨頭都不缺、幾乎原貌重現的標本,實屬罕見,簡直是古生物界的奇蹟!
這具骨骼的主要部分幾乎完整,僅缺少左前臂,且呈現出死亡時的自然姿態。
對古生物學家而言,這樣的姿態保留十分罕見,得以據此推測出當時的韌帶結構,可說是極為珍貴的研究素材。

展示品 — 甲龍。
這種恐龍因為擁有堅硬、特殊化的外殼,在化石保存上比其他種類幸運不少。不過眼前這具標本依然僅存前半部。
展區右前方還特別設置了一個甲龍頭部模型,讓遊客可以實際觸摸體驗牠那厚實的頭骨結構,感受史前巨獸的威嚴。

展示品 — 海龍王屬。
這種海生爬行動物體型龐大,身體流線且適應水中高速游動。
牠是白堊紀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捕食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
展品展示了海龍王屬的骨骼結構,讓人一窺遠古海洋霸主的雄偉風采。
白堊紀時期海洋掠食者的部分遺骸。

2樓的展廳是以時間軸的方式說明生命的演化過程

5億年前的海洋生物-巴吉斯頁岩化石
1909年發現的化石床.地點就在洛磯山的優鶴國家公園。
展示品以比例復原放大,讓遊客觀察細節。

見見老祖宗-兩棲類是最初離開海洋登陸的種屬
兩生類(外型如今日的蠑螈)是最早適應陸地環境的物種之一;也是所有陸上脊椎動物的起源。

海中最可怕的掠食者–滄龍種屬是白堊紀海洋的統治者.你可以從欄杆的比例看出她身型的巨大!

侏儸紀的殺戮–異特龍獵食彎龍的現場。
泰瑞爾博物館最為人著稱的就是還原的現場展示。

圓頂龍的前腿骨–圓頂龍是侏儸紀時期常見的大型四足草食性恐龍,身長約10-20 公尺;肩高約4公尺。
您可以想像她從身邊經過時的震撼嗎?

對古生物學家來說;化石場在發掘前都必須仔細記錄相對位置。
因為現場可以顯示對象生物死亡時的狀況及環境,甚至可以推斷死亡原因(就像CSI一樣)。
這要遠比一具已被發掘出來的化石更能提供資訊!

你可以看出我長著羽毛嗎
20世紀古生物學上最大的發現是找到許多種帶著羽毛的化石;也得以釐清一些種屬之間的關係。
羽毛不像骨骼;必須有非常特殊的狀況才得以保存下來(雖說保存;其實也只是印痕)。

中生代的結束 -新生代的來臨
這個展區主要是展出冰河時期至今的各式物種演變。
如劍齒虎 長毛象原始靈長類等。
同時也說明了哺乳動物填補了爬蟲類漫長統治終結後的空白。
年初時博物館正在更新展項,現在應該已經完成。

其他相關展示




博物館當然不能沒有紀念品店
雖然不大;品項倒也從玩具到衣服應有盡有。
不過如果你想買個化石回去當紀念;就要大失所望了。
因為根據法律,本地發掘出來的化石不能帶出國外。
所以一般人也不能買賣。

化石
如果你真的渴望想擁有個化石當紀念;
最有可能實現願望的地點是風景區(如班芙大街)的專賣店; 價格也還不算太貴(幾十元加幣起跳)。
很意外嗎?偷偷告訴你,雖然這些化石可能是來自同一地層,不過卻是道地的美國貨…好處是,只要有收據你就可以光明正大帶回家。

博物館附設的簡餐餐廳
就在展館入口旁邊。
基本上賣些漢堡三明治薯條沙拉及各式飲料,很適合想多花點時間參觀的狂熱人士或走累了想休息的人。
特別說明;入場卷購票當日可不限次數進入。


周遭地區景點-遊客旅遊服務中心(鎮上)
小鎮上的遊客中心。可以索取旅遊相關資料,也有洗手間。
門口有隻世界最大的恐龍,可以付費登上頭部遠眺紅鹿河河谷(入口在遊客中心內)。


小教堂(最多可容納6人)
雖然不是古蹟,且為原址重新整修,但仍可入內體驗當年礦工堅定的信仰與精神氛圍。

HOODOOS(惡魔石柱)— 由河流切蝕和乾燥氣候共同塑造出這種獨特地貌,被稱為惡地(Badlands)。
這裡豐富的煤礦與化石資源,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地形條件而得以保存與開採。
這裡也是2000年時成龍拍攝西域威龍(Shanghai noon)的電影場景。



舊礦場吊橋 — 原本是煤礦運輸的必經路線。
橋面採用簍空鐵網設計,行走其上時能清楚看到橋下流淌的河水,增添一絲刺激感。

大草原的標誌-穀倉
亞伯達省是加拿大3大農業省之一,小麥是住要作物。
當小麥收成後就會運到這種集散穀倉,交由火車西運到太平洋岸出口。

這篇文章主要是做一個概述,並介紹一些較重要的基礎知識。
至於大家耳熟能詳的明星恐龍,比如霸王龍、三角龍等,就不在此贅述了!
最後,讓我們以一個小小的問題作結:
古生物學界一直有個說法,其實恐龍並未完全消失,其中某些種屬成功度過了大滅絕,並持續演化延續至今。
您知道現在生物界中,哪一種動物和恐龍有最接近的親緣關係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