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北邊城區漫遊:
慕尼黑核心觀光區是舊城區,尤其是瑪麗恩廣場周遭,這篇介紹的三大景點:英國花園/路德維大道、鐵阿提納教堂與老繪畫陳列館,都在舊城區的範圍外了,但無損於它們作為慕尼黑必去景點的價值。
英國花園是德國佔地最廣的公園,也是我造訪慕尼黑的必去景點;鐵阿提納教堂在巴伐利亞的巴洛克樣式建築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慕尼黑天際線最顯著的存在;老繪畫陳列館網羅了林布蘭、拉斐爾、魯本斯等劃時代巨匠嘔心瀝血的作品,是慕尼黑最值得造訪的博物館。接下來就來看看這三個景點的可觀之處吧(本文只簡介老繪畫陳列館,會提供詳細遊記連結),關於景點位置請參考我整理的Google Map
文章目錄:
▪︎ 英國花園/路德維大道
▪︎ 鐵阿提納教堂

英國花園(Englischer Garten) & 路德維大道(Ludwigstraße):
由慕尼黑王宮旁邊的Theatinerstraße往北走便會看到統帥堂(Feldherrnhalle,1923年啤酒館政變的發生地,Google Map位置圖),過去這邊有舊城門,在慕尼黑於19世紀擴建時被拆除,興建統帥堂來紀念巴伐利亞眾多戰爭英雄。
這邊也是行人徒步區的終點(它以前就是舊城區的北緣),繼續前進就會到路德維大道跟英國花園。
關於啤酒館政變(Hitlerputsch),它是希特勒發起的第一次政變、以失敗告終,希特勒被捕、在獄中完成《我的奮鬥》,並領悟到需在體制內操弄才能順利的奪取政權,是納粹發展的轉捩點,有興趣可以參考《Hitler’s Circle of Evil》第一集。
路德維大道上的建築都蠻莊嚴氣派的,而且道路很寬闊,由舊城區走到這邊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它也是由舊城區走到英國花園的必經之路。






沿著路德維大道一直往前走,經過聖路易教堂之後便會看到名為Professor-Huber-Platz的廣場,往右走便是英國花園(Google Map位置圖),這邊也有地鐵站Universität。
英國花園是我非常喜歡的慕尼黑景點,是慕尼黑最大的公園、面積超過紐約的中央公園,景觀風格是英式庭園,有小橋、流水跟高大的樹木。原本這區是一大片練兵場,在18世紀末期時任巴伐利亞戰爭部長的美國人Rumford獨排眾議,規劃在這區興建大規模的公園,還獲得當時統治者:選帝侯Karl Theodor的支持,英國花園於焉誕生。
這區最有名的景觀是希臘愛神殿(Monopteros,Google Map位置圖),徒步導覽的導遊說…以前晚上都有人在這邊從事毒品交易,後來被掃蕩了,而前面那一大片草皮…曾經是慕尼黑市區熱門的天體營,但因官方委婉地要求而移轉到其他地點
再往北走可以看到中國人塔(Chinesischer Turm),夏天很多人在這邊喝啤酒,點餐是自助式的,去櫃檯點餐再端去座位,點啤酒會給你代幣,喝完之後送回酒杯、給他代幣,就會退一點點錢給你。
若時間充裕,可繞道英國花園南側的Eisbachwelle欣賞衝浪(Google Map位置圖|相關體驗)。這邊的水勢湍急,很多人在這邊練習衝浪,當然就有不少觀光客駐足圍觀了。
建議在清晨或傍晚時來這邊散步,早上的霧氣搭配遠方教堂拍出來的剪影味道蠻特別的;傍晚的光影搭配希臘愛神殿則讓人覺得格外溫暖。








離開英國花園後,可繞去路德維大道北緣的Siegestor(勝利門,Google Map位置圖),過了之後就到另一個區域了,通常不會走那麼遠。
門上的雕像是擬人化的巴伐利亞,正面雕刻字樣是「獻給巴伐利亞軍隊」,背面的是:「獻給勝利、毀於戰火、勸戒和平」,原始建築在二戰時被炸毀,重建之後空蕩蕩的背面用這些警語提醒世人勿忘過去慘痛,是一個既不勝利也不凱旋的凱旋門。


鐵阿提納教堂(Theatinerkirche):
鵝黃色巴洛克樣式的鐵阿提納教堂(Google Map位置圖)主宰了慕尼黑天際線,是為了紀念當時的巴伐利亞統治者Ferdinand Maria喜獲麟兒而建造的,工期是1663 – 1690年,不過Ferdinand Maria在1679年就過世了。
鐵阿提納教堂的地位崇高,算是巴伐利亞統治者的宮廷教堂,很多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家族的人都葬在這邊,包含Ferdinand Maria,教堂對面是慕尼黑王宮。
慕尼黑的市容算是德國大城中最富義大利大城風格的,這教堂外面的鵝黃色跟裡面巧奪天工的巴洛克灰泥雕刻都有濃濃的義大利建築影子,裡面也有小禮拜堂擺放部分國王的棺木,大約可以花個半小時欣賞內部。




欣賞重點是這些灰泥雕刻,讓我想到薩爾斯堡主教座堂



心得:
雖然這邊介紹的景點已經不在慕尼黑旅遊最核心的區域,但卻都是慕尼黑數一數二的景點,尤其是我造訪慕尼黑時必去的英國花園,鐵阿提納教堂的巴洛克風格裝飾,推薦經過時進去看看,反正離舊城區超近!



